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國家高層至今已經發布了13次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其中2020年就占了6次,即便是相對穩定的2021年,也有5次。實際上,從2009年的“汽車下鄉”開始,政策的無形大手,就讓汽車消費不斷加速。汽車工業是中國經濟的龍頭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達到了15%。從消費角度來看,汽車行業的重要性更為突出。2021年,汽車類零售額達到4.4萬億元,同比增長7.6%,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9%。
但是今年疫情的突然爆發,讓車市再次承壓。一季度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491.5萬輛,同比下降4.5%,總體走勢低于預期。4月份中下旬,國務院和商務部先后對鼓勵汽車消費作出指示,打響2022促進汽車消費第一槍。
一季度,傳統燃油車銷量385萬輛,同比下降18%,新能源車國內零售107.0萬輛,同比增長146.6%。近幾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而傳統燃油車占比正逐漸下降。一方面是政策推動,一方面也是消費者用鈔票投票的結果。
所以,在新一輪促消費舉措部署的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增長重點領域,國務院辦公廳明確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在燃油車領域,則提出各地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逐步增加汽車增量指標。
落地難是最大阻礙
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中,主要有以下4點針對汽車消費的指導意見:
1、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倡導綠色出行,提高城市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出行占比,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動化。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
2、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以汽車、家電為重點,引導企業面向農村開展促銷,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新能源汽車和綠色智能家電下鄉,推進充電樁(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3、破除限制消費障礙壁壘:各地區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地區逐步增加汽車增量指標數量、放寬購車人員資格限制。建立健全汽車改裝行業管理機制,加快發展汽車后市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落實小型非營運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措施。對皮卡車進城實施精細化管理,研究進一步放寬皮卡車進城限制。
4、優化金融服務:推動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除了第一點需要地方公用事業推動外,其他3條都與普羅大眾消費者密切相關。因此,業內也再一次將此解讀為對汽車行業的積極信號。不過這樣的利好信息并沒有在股市反映出來,汽車板塊反而出現了集體大幅度下跌。
實際上,今年的指導意見與往年相差不大。比較下來,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和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才是消費者最需要的政策,而這兩個政策已經明確到今年年底才結束,所以短期內對于新能源的刺激手段有限。
面對農村促銷、新能源汽車下鄉、放寬限購、發展汽車后市場、取消二手車限遷、皮卡進城和汽車金融這樣比較“虛”的政策,雖然前兩年就提出來了,但對汽車消費推動作用不夠明顯。一方面是各地政府的落地難,另外則是對消費者的觸動不大。
以新能源汽車下鄉為例,2021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發布了兩批車型推薦名錄,24家車企的68款車型進入榜單,車輛以售價在10萬元以下、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小微型車為主。新能源汽車下鄉對于車企來說只是提供了一個銷售渠道,而不是為消費者提供補貼支持。
去年,以五菱宏光MINIEV為代表的微型電動車總銷量達到89.5萬輛,同比增長205.2%。賣一輛虧一輛的微型電動車熱銷的主要原因是,為車企平雙積分、性價比高、市場需求出現。微型電動車的爆發是結果,但是否為新能源汽車下鄉推動的還有待考量。
再來看放寬限購,目前全國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深圳、石家莊七大城市和海南省全省對汽車進行限購。限購城市本來交通運輸壓力就很大,車輛增加必然造成擁堵,從城市治理的角度來思考,這也是地方政府不肯放松限購條件的因素。
其實前期推進過很多政策,但落實的效果并不佳。即便政策越來越明確,但地方響應不積極。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形成主要靠房地產、投資、基建拉動GDP的慣性,對于各部委下發的不帶金錢的政策都不太有施行動力。
當然如果參照2020年的經驗,也有一些松動的現象。各地方政府發放抵用券、本土車企給予購車補貼,因地制宜地刺激汽車消費的覆蓋面雖然相對較窄,但這對于表現不達預期的車市和帶動整體消費的發展而言,依然是不小的推動力量。